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 工作方案 为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统筹医疗卫生、养 老服务及社会各方面资源,推动医养结合创新融合发展, 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 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坚持党的领导、增强群众获 得感,坚持医养结合、统筹发展,坚持保障基本、分类实 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的原则,以健康山东建设为引领,以满足全省老年人健康 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以医养健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为动 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支撑,加快建 立覆盖全体老年人群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到 2018 年年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 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制度,健康养老服 务体系不断健全,患病老年人得到有效治疗。家庭医生签 约服务力争覆盖 70%以上的常住老年人群,90%以上的医 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医绿色通道,80%以上的养老机构 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培育 200 个左右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 范社区、50 个左右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50 个左右 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 到 2020 年年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 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家庭医生签 约服务力争覆盖所有常住老年人群,所有医疗机构为老年 人提供就医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 疗护理服务。建成 50 个左右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 10 个左右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10 个左右国家级 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知名品牌和健 康养老产业集群。 到 2022 年年底,服务模式智慧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品牌高端化的医 养结合服务体系全面形成,老年人健康养老管理服务全面 覆盖,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全面推广,智慧医养、智能 照护服务全面普及,医养健康产业繁荣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以健康评估为基础,完善健康养老监测评估体系。 开展全省范围内的老年人健康专项基线调查,摸清不同地 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疾病谱及健康危险因素水平。充 分利用现有卫生、养老等服务资源,每个县(市、区)至 少在 1 家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内设置健康养老需求综合评 估中心。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工作监测评价机制,对重点工 作进展和服务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二)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实现居家服务医养 结合。 1.开展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 和服务需求,分层分类设计签约服务包,为居家老人提供 “五保障四优先四重点”(五保障: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健康 咨询、用药指导的专业医护团队,一份老年人健康档案, 一次年度免费健康体检,一份年度健康管理方案,一个慢 性病长处方;四优先:优先就诊、优先转诊、优先预约专 家、优先保障用药;四重点:对居家重病、失能及部分失 能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巡诊、长期护理康复、安宁疗 护服务)的居家健康养老服务。 2.健全服务规范和标准。完善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诊 疗指南,规范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康复、药品配送、 延伸处方等服务内容。制定健康管理、远程监测等新增服 务的收费标准,提高家庭诊疗服务项目标准。研究出台特 殊困难老年人居家监护制度,建立居家医养服务质量监管 机制。 3.完善保障激励机制。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 服务费每人每年原则上不低于 130 元,所需资金主要由医 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分担,具 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市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 构以及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 研究确定。省财政要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 障标准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按照人均 10 元 的标准将部分新增资金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绩效 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分配绩效工资时 重点向家庭医生团队倾斜。 (三)以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依托,实现社区服务医养结 合。 1.完善社区医养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与 卫生、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互补共享,在社区 养老服务机构配备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 鼓励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等社 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嵌入式”发展或签订合作协议。 2.打造一站式居家社区医养服务平台。整合老年人基本 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资源,推动居家养 老服务平台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打造集居家社 区养老、医疗救护、健康咨询、生理监测、远程健康管理、 养生康复、亲情关爱、互助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 务平台。 3.鼓励开展多元化社区医养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管理运 营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社 区医养服务的主体。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作用,通过开 展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予社区老年人更多关爱照顾。 (四)以规范化、标准化为重点,实现机构服务医养结 合。 1.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标准规范。健全医养结合机构 认定标准,明确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 疗机构或养老机构为医养结合机构。完善不同类型医养结 合机构的设置审批、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政策措 施,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流程。 2.深入推进机构医养结合。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一批医养 结合机构。支持各地改造一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非建制 乡镇(街道)所在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向康复、护理 和养老服务延伸;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发展成 为收治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 构。医疗机构设置的医养结合、老年病、安宁疗护等床位 不列入平均住院日统计指标。养老机构可按规定申请开办 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中 心等。积极推广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模式。鼓励 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提供医疗、保健、康复及护理服 务。 3.建立医养联动工作机制。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 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开通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 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或共同体,促进医养服务的信息畅通 和资源共享。联合体内的医疗机构对转诊老年患者要提供 优先接诊、优先检查等服务,并优先安排住院。 (五)以发挥特色优势为核心,实现中医药服务医养结 合。 1.推进中医药与养老结合。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参与 医养结合工作。支持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 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到 2020 年,全省创建 5 个左右的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2.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 工程,以老年人为重点,开发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产品, 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 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 中医馆)建设。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 调理服务。 3.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文化传播。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健 康养老全过程,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健康理念和知 识,培养老年人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中医药体验式 服务融入老年旅游、传统文化等主题项目,推广太极拳、 八段锦、五禽戏等适合老年人的中医传统运动项目。 (六)以跨界融合为纽带,实现相关产业医养结合。 1.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旅游”。发挥山东优势打造一批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养结合健康旅游项目。开发适合老年人 的融“医、食、养、游”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建设一批自然生 态环境适宜、医疗服务条件良好的“医养结合村”,探索城市 老人乡村养老新模式。 2.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体育”。制定完善老年人健身指导 规范,建设一批老年健身场所设施,推广科学适宜的健身 娱乐项目。鼓励研发老年体育运动用品、运动健康监测产 品、运动损伤治疗产品和智能健身器材,提高老年人运动 健身的科学性。 3.大力发展“医养结合+食品”。研究制定健康养生食品标 准,扶持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开发面向老年人的保健食品、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方便食品。针对糖尿病、高血压、 慢阻肺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开发一批面点、饮料、配餐等 适老性食品。鼓励研发药食同源产品,推进药食同源产业 转型升级。 4.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发展一批医养健康特色企业和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 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重点支持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省医疗器械高技术产业基 地、济南药谷产业园、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潍坊生物 医药研发孵化产业区等基地和园区发展。 (七)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实现智慧化医养结合。 1.建立老年人健康养老信息平台。以打造全息数字人为 目标,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立老年人健康养 老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深度挖掘与分析应用,为制定规范 标准、促进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化支撑。 2.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智慧化。运用互联网、物联网、 大数据等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以居民 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进养老金、护理补贴等社 会保障性资金领取“一卡通”,实现老年人就医、购药、医疗 项目记录、处方记录、实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金融机构 联网在线金融服务等功能。 3.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产品智能化。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 发展适用于医养结合服务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 高精度定位技术、高性能微处理器。针对家庭、社区、机 构等不同环境,研发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和自 助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康复辅助器具、 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更加便捷、精准、 高效。 三、保障措施 (一)社会保险保障。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将 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 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提高老年人大病医疗保障水平。将老年人纳入大病保险 保障范围,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实行倾斜性政策。 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好医疗护理和长期护理 的有机衔接。鼓励各市根据居民医保基金情况探索开展面 向城乡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扩大险种覆盖范围。 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 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为失能、 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二)财政税收保障。“十三五”期间,省级每年安排 10 亿元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重点面向社区、居家和农村倾 斜。省级设立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医养结合提 供资金支持和融资平台。对于基层公立养老机构新建医疗 机构或引入医疗机构分支机构,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医 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适当 给予建设资金支持或运营补贴。对社会力量建设医养结合 机构的,给予同等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政策。 (三)土地规划保障。“十三五
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0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0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 发布于2018-02-26 由 养老人 于 2022-07-12 10:43:3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