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2022 年 1 月 13 日 2022 年第 2 期(总第 399 期)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Ω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 在主要国家中,谁能够较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 题,就可在 21 世纪大国博弈中占据优势。“养儿防 ●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 《中银调研》 老”曾经是影响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关键变量,但 ● 《宏观观察》 在市场化改革和人均收入水平提升背景下,养老金 ● 《银行业观察》 融和医疗陪护产业的发展使“养儿防老”必要性下 ●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 《国别/地区观察》 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则加速 了人口老龄化的到 来。要遏制老龄化趋势,关键需依靠政府发挥“集 体理性”,提高生养子女的净收益,必要时可直接发 放生育补贴。政府不能有效作为,是发达国家陷入 作 者:赵廷辰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话:010 – 6659 1558 老龄化困境的重要原因。我国具有解决人口老龄化 问题的显著制度优势,随着政策关注度提升,未来 我国可能成为全球应对老龄化问题最好的国家。 签发人:陈卫东 审 稿:周景彤 李佩珈 联系人:刘 晨 电 话:010 – 6659 4264 * 对外公开 ** 全辖传阅 *** 内参材料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较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经济 增长动力的关键变量,是影响 21 世纪大国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2021 年 5 月,国家统 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人口老龄化问题再度引起我国各界关注。 一、现状:我国已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根源于低生育率。一般认为,如果总生育率1低于 2.1,新生人口便不 足以弥补父母数量。如果总生育率持续低于 2.1,即使总生育率能够保持稳定,出生率 2 也会逐年降低,将会出现总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老龄人口占比上 升等三个特征,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我国总生育率于 1992 年跌破 2.1(1.98), 1995 年后长期维持在 1.6-1.7。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我国已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印证了这一判断。当前,我国人口现状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下的三 个特征。 第一,总人口增速进一步减缓。2020 年我国总人口为 14.12 亿人,2010-2020 年 间 总 人 口 增 长 了 5.38% , 低 于 2000-2010 年 ( 5.84% ) , 明 显 低 于 1982-1990 年 (12.45%)和 1990-2000 年(11.66%)。 表 1:从人口普查结果看我国总人口变化趋势 普查年份 总人口(万人) 较上次普查的人口增长率(%) 1953 59,435.00 - 1964 69,458.00 16.86 1982 100,818.00 45.15 1990 113,368.00 12.45 2000 126,583.00 11.66 2010 133,972.00 5.84 2020 141,178.00 5.3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1964 年后,我国 15-64 岁年龄段(此年龄段一般 被视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攀升,自 1964 年的 55.75%升至 2010 年的 74.53%, 1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简称总生育率,指该国或地区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 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CBR)简称出生率,指该国或地区人口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活产婴儿数与同期 总人口数量之比,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2 “人口红利”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本次普查发现,劳动年龄人口占 比不但首次下降,而且降幅较大(-5.98%),这无疑将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表 2:我国各年龄组人口占比及趋势(单位:%) 年份 各年龄组人口比例:1564 岁 较上次人口普查的 变化 各年龄组人口比例:65 岁及 以上 较上次人口普查的 变化 1953 59.31 —— 4.43 —— 1964 55.75 -3.56 3.57 -0.86 1982 61.50 5.75 4.91 1.34 1990 66.74 5.24 5.57 0.66 2000 70.15 3.41 6.96 1.39 2010 74.53 4.38 8.87 1.91 2020 68.55 -5.98 13.50 4.6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三,老龄人口占比显著提升。从前几次普查结果来看,我国 65 岁以上(一般被 视为老龄人口)人口占比虽然持续提升,但每十年间增幅一般不超过两个百分点。但 据本次普查,老龄人口占比不仅首次突破 10%(达到 13.5%),而且增幅高达 4.63 个 百分点,显示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 二、我国生育率降低的成因 (一)两种常见观点 关于我国生育率降低的成因有多种看法。有观点认为,根源在于我国长期执行计 划生育政策。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人口出生率由 2015 年的 12.07‰升至 2016 年的 12.95‰,但此后又逐年降至 2019 年的 10.5‰。这说明,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但已不是当前影响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未来, 即使完全解除生育限制,也难以彻底扭转老龄化趋势。 另有观点认为,我国年轻人生育意愿低主要是因为房价高、工作压力大、子女抚 养成本高。这些因素无疑影响了大城市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但为什么在房价较低、工 作压力较轻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同样出现了出生率的持续下滑?另外,从我国历 史来看,生养子女成本高并不必然导致低生育率。例如,过去六十年间,我国人口出 生率最高的时间段为 1962-1965 年(每年不低于 37‰),但该时期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当时生养子女的经济成本虽然绝对值较低,但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并不低,人们即使 缺衣少食,生育意愿依然较高。 图 1:我国人口出生率(单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二)“养儿防老”必要性降低是生育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人口老龄化的根源在于生养子女的净收益下降,导致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降低。年 轻人之所以愿意生养子女,在于生养子女的收益大于成本。收益超过成本越多,意愿 越强,反之越弱。 生养子女的收益有哪些呢?可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实现家族延续,传宗接代。也 可从心理角度来看:获得家庭幸福感,享受天伦之乐。各国情况各异,就我国而言, “养儿防老”的现实需求,可能是影响居民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年轻父母在生养子 女过程中,需要付出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这可以视为一种对金钱和人力资本的储蓄; 子女长大成人后,又会付出金钱和时间来赡养年迈的父母,这可视为对父母当年所储 蓄金钱和人力资本的偿还。 “养儿防老”并非唯一养老方式,但在我国封建时期,金融产品匮乏、金融业存 在严重道德风险、纸币通货膨胀率高,年轻人无法将其收入借助金融工具妥善储蓄。 此外,由于缺乏健全的医疗陪护产业,老人难以通过市场购买医护服务。在此情况下, “养儿防老”便成为最佳的人力资本储蓄手段和养老方式。因此,年轻人往往具有很 强的生育意愿。 “养儿防老”模式曾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多子多福”(婴幼儿长大 成人概率低,多生子女才能确保存活数量)、“重男轻女”(女儿出嫁后无法赡养亲 生父母,儿子结婚后却可以与儿媳共同为公婆养老)等观念深入人心。此外,社会价 值观高度强调“孝”的重要性。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可视为一种对父母储蓄的“刚性 兑付”。当年迈父母无力约束年轻子女时,通过道德准则、社会舆论和法律规定来督 促子女赡养父母。如果没有这种“刚性兑付”,生养子女的净收益就会下降,年轻人 就不愿生养子女,人口繁衍、社会稳定的根基就会动摇。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策鼓励下,我国人口出生率在 1963 年一度达到了 43.37‰ 的高峰。此后,虽然没有执行全国性的生育限制政策,出生率却逐年下降,到 1979 年 降至 17.82‰,16 年间锐减了 25 个千分点。这与当时我国稳步建立起全国性的计划经 济体制直接相关:由于国家负责养老,“养儿防老”的必要性降低,导致生育率逐年 下降。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出生率止跌回升,从 1979 年 17.82‰的阶段性低谷,逐年 上升至 1982 年的 22.28‰,仅 3 年升高 4.46 个千分点。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3 年出生率降至 20.19‰。但即使在 强力政策约束下,到 1987 年出生率反弹至 23.33‰。这一反弹是惊人的,显示出在改 革开放浪潮下,20 世纪 80 年代居民对未来国家还能否负责养老出现了顾虑,“养儿防 老”意愿升高。 20 世纪 90 年代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又逐年降低,1995 年后总生育率基本稳定在 1.6-1.7。这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已落实到位,但也说明居民逐渐失去了 80 年代那样强 烈的生育意愿,以至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后,人口出生率回升有限。具体来看, 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我国逐渐出现了由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 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险体系;第二,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通胀率保持稳定,金 融业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居民可以通过银行存款、购买理财、投资股票和购买房地 产等方式储蓄家庭财富;第三,各类医疗陪护产业蓬勃发展;第四,由于工资水平较 快提升,减少工作时间用以抚养子女的机会成本大幅升高;第五,人口流动加快,更 多年轻人与父母身处异地,养老不能靠子女。上述五点因素,均与我国市场经济飞速 发展密切相关。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养儿防老”的必要性再度下降,我国居民 整体的生育意愿逐渐降低,千百年来形成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迅速瓦 解,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生育率的反向变动关系不是我国所独 有的 虽然在许多国家,“养儿防老”不一定是决定居民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但经济 发展水平与人口生育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具体而言,在排除战争、 饥荒、国家版图变化等可能导致人口快速变化的因素后,可以观察到三种现象3。 第一,穷国出生率高于富国。以 1992 年和 2019 年为例,无论从出生率还是人口 增长率来看,低收入国家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又高于高收入国家(见表 3)。 表 3:人均 GDP、出生率与人口增长率对比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指标 1992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0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0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 发布于2022-01-13 由 养老人 于 2023-06-18 21:04:4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