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第 5 期 人口与经济 ( 总第 260 期) POPULATION & ECONOMICS No. 5, 2023 ( Tot. No. 260) 老龄社会治理专栏 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 及差异比较 乔晓春 ( 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 北京 100871) 摘 要: 平均预期寿命只反映死亡水平, 并不反映现有人口的健康水平, 因此用平均预 期寿命反映人口群体健康水平并不合适。 能够同时反映现有人口死亡水平和现存人口健 康水平的综合指标被称为健康预期寿命。 然而, 中国和各省份并没有一个统一计算的、 可比的能够代表和反映全国及各省份老年人综合健康水平的健康预期寿命, 更没有可以 反映全国及各省份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的测量结果, 从而影响到全国各省份之间老年人 健康差异、 健康不平等和健康变化的比较。 本文利用 2010 年和 2020 年两次全国人口普 查获得的全国和各省份老年人自评健康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两次普查获得的全国 和各省份老年生命表, 使用 Sullivan 方法计算了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国和各省份 60 岁及 以上老年人健康生命表, 得出了全国和各省份 60 岁确切年龄健康预期寿命、 自理预期寿 命、 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比例和生命质量指数。 结果显示: 全国和各省份男性和女 性老年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都在增加, 绝大多数省份老年健康期在拓展或不健康期 在压缩, 但吉林和内蒙古等个别省份存在不健康期拓展的情况。 既活得长又活得健康的 老年人 ( 即老年健康生命指数较高) 主要生活在福建、 广东、 江苏和贵州, 另外还有上 海和北京的男性以及江西和重庆的女性; 活得既不够长也不够健康的老年人主要生活在 西部地区, 以及内蒙古、 吉林和山西。 关键词: 生命表; 预期寿命; 健康预期寿命; 生命质量指数 中图分类号: C913.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4149 (2023) 05 - 0001 - 20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 - 4149. 2023. 00. 041 收稿日期: 2022-12-23; 修订日期: 2023-03-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健康预期寿命与人口群体健康水平测量” (17ZDA124) 。 作者简介: 乔晓春, 法学博士,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健康预期寿命和人口群体健康水平” 首 席专家, 健康寿命和残疾国际网络组织 ( REVES) 核心组成员,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 1· 《 人口与经济》 2023 年第 5 期 国家统计局每五年会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和公布全国和各省份 0 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简称为平均预期寿命或预期寿命) , 人们也会用这一指标来测评全国 和各省份的人口健康水平。 2016 年 10 月 25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 《 “ 健康中国 2030” 规 划纲要》 , 将人均预期寿命作为评价健康水平的指标。 实际上, 平均预期寿命只反映死亡水 平, 并不反映现有人口健康水平, 因此用平均预期寿命反映人口群体健康水平并不合适。 能 同时反映现有人口死亡水平和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被称为健康预期寿命。 本文将利用 2010 年 和 2020 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的全国和各省份老年人健康自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两 次普查全国和各省份老年生命表计算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国和各省份 60 岁确切年龄健康预期 寿命, 并对全国和各省份老年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在十年间的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 研究背景 2019 年 7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 《 健康中国行动 ( 2019—2030) 》 将人口平均预 期寿命作为评价人口健康水平的终极指标, 并给出 2022 年的目标值为 77. 7 岁, 2030 年的目 标值为 79. 0 岁。 2022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 《2021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 报》 显示,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 2021 年已经达到 78. 2 岁, 距离 2030 年 79. 0 岁的目标已 经不远, 说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迅速提升。 尽管死亡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的健康水平, 但是人口老龄化和疾病模式转变, 导致死亡水平和健康水平的分离或不同步。 国内外很多研究都发现, 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寿 命的延长并不是健康期延长促成, 而是带病期或不健康期延长促成的, 此时寿命在延长, 但 健康却在变差 [1-2] 。 因此, 长寿不应该成为唯一追求, 我们真正需要追求的是 “ 健康地长寿” 。 寿命反映的只是生命的长度或 “ 数量” , 而健康才真正反映生命 “ 质量” 。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 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人们已经进入追求生命质量的阶段, 其首要追求已经不是 “ 活得 长” , 而是要 “ 活得更健康、 更幸福” 。 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 成年人和儿童死亡率已经非常低, 它们进一步的下降空间已 经很有限, 且对人口群体死亡水平下降或 0 岁确切年龄① 平均预期寿命提升的贡献越来越 小 [3] 。 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已经成为平均预期寿命提升的主导力量②。 由于 0 岁人口平均预期寿 命变化对低年龄人口死亡率更敏感, 对老年人死亡率最不敏感 [4] , 即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对 0 岁人口预期寿命升高的贡献非常小, 因此 0 岁人口预期寿命指标并不是老龄化时代反映死亡 率变化最为敏感和合适的测量指标。 那么, 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老年人死亡和健康数据来计算 老年预期寿命和老年健康预期寿命, 由此来反映老年人死亡水平和健康水平。 尽管在 《 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 》 给出的 “ 健康水平” 指标中也提到了人均健康 预期寿命, 而且还引用了 《 世界卫生统计 2018》 给出的 2016 年中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为 68. 7 ① ② 确切年龄指的是将年龄看作连续变量时的瞬间年龄, 它区别于日常人们以正整数记年龄的方法, 而是要用小数来记年龄。 0 岁确切年龄指的是出生时刻的瞬间年龄, 此时的确切年龄可以记为 0. 00 岁。 如果说确切年龄为 60 岁, 则可以理解为所有人 在某一时刻都是 60. 00 岁的瞬间年龄, 或理解为过生日那个时刻的年龄。 60 岁确切年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看成一批人过了 60 岁生日后期望存活的平均年数。 从人口整体死亡水平下降的规律上看, 在死亡水平很高时, 人口死亡率下降首先从中青年开始; 在死亡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 后, 中青年死亡率下降逐步停止, 从而转向以婴幼儿死亡率下降为主导; 到死亡率下降的后期, 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到比较低 的水平以后, 开始以老年人死亡率下降为主导。 · 2· 乔晓春: 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及差异比较 岁的数据, 但并未给出中国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在 2022 年和 2030 年的目标值, 其原因是这一指 标的计算使用了世界卫生组织依据全球疾病负担 ( GBD) 项目收集的上百种疾病和残疾数据, 通过加权处理后得出结果 [5-6] , 并将其称为健康或失能调整预期寿命 ( HALE 或 DALE) 。 有学 者运用这种方法, 并利用 1990 年以来在中国能够收集到的各类疾病、 死因、 营养和残疾数 据, 用 GBD 的加权方法, 对 2015 年中国及其各省份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进行了估计 [7] 。 这项研究的特点是不仅给出了全国 0 岁健康预期寿命的估计, 也给出了各省份的估计; 因为 是基于 GBD 方法计算出来的, 所以可以与同类方法估计出的其他国家健康预期寿命进行比 较。 但这一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的疾病和残疾数据, 且加权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而且只能计算一次, 很难由不同的人用同样方法在不同时间上进行持续的、 动态的、 重复性 的计算。 因此, 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公认的、 可计算的、 口径一致的、 可连续观测且能够综 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指标, 从而导致 “ 健康中国行动” 缺少了一个能够监测人口健康水平、 反映健康水平变化 ( 而不是单纯反映死亡水平变化) 的测量指标。 健康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且涵盖多个维度的概念。 人们可以从多角度来测量健康, 比如 从疾病角度来测量慢性病发病率、 从身体器官残缺角度测量残疾发生率、 从日常活动功能受 限角度测量失能发生率等。 然而, 这几类测量往往相对复杂和困难, 一种最为简单和方便的 综合测量指标是自评健康 ( self-rated health) , 即由被调查者本人判断并直接回答的健康状 况 [8] , 这属于主观测量。 杜鹏和李强曾利用 1994 年和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 样调查询问的 “ 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的自评数据计算了两次调查中的全国老年人生活自理 预期寿命, 得出的结论是: 2004 年, 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 1. 5 年生活不能自理, 女性老年 人平均为 2. 5 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① 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 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 60 岁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也高于男性; 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 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均低于男性老年人 [9] 。 崔晓东等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 ( CLHLS) 数据和多状态生命表方法计算了从 2005 年到 2017 年分四个阶段的全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健康寿命, 并对未来作了预测 [10] 。 因为 这是用追踪数据和多状态生命表进行的估计, 所以与使用截面数据和多减生命表估计的结果 不能进行直接比较, 而且估计得出的 65 岁确切年龄预期寿命与国家统计局计算的结果相比也 明显偏低。 笔者曾利用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自评健康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和各省份 老年生命表, 计算了 2010 年中国和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 [11] 。 然而, 某一年人口健康预期 寿命反映的是当时人口的综合健康水平 [8,12] , 可以用这一结果来反映全国和比较各省份老年 人死亡水平、 健康水平以及综合健康水平, 但不能反映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 研究健康预期寿命更 重 要 的 是 要 检 验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特 别 是 在 预 期 寿 命 提 高 的 同 时, 老年健康预期寿命或老年 人 健 康 水 平 是 提 高 的 还 是 下 降 的。 健 康 预 期 寿 命 理 论 告 诉 我们, 如果健康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预 期 寿 命, 不 健 康 期 就 会 被
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及差异比较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0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0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 发布于2025-07-18 由 养老人 于 2025-07-17 23:00:4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