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 奔向更美好生活 “十四五”规划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多 项重磅养老政策密集发布,养老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 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智慧养老从理念走向落地,新产品、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规模达万亿级,消费潜力 逐步释放。 智慧养老究竟是什么?如何打通堵点,使之真正“叫好又叫 座”?专家持何种看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又提 出了哪些相关建议? 全智能设备应用 场 智慧养老,顾名思义是“智慧+养老”,指依托线上布局、优 化线下服务,通过智能软硬件创新为老服务的新型养老模 式。智慧养老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记者采访获悉,一些 智能化的穿戴、安防、家居、健康监测设备,颇受老年人 的欢迎。智能门磁记录老人进出的时间和频率,如果房门 超过一定时间未打开,系统判断为异常,子女和社区工作 人员会立即收到信息提醒,以便及时电话联系或上门查看 情况;智能水表可监测用水量,对老人忘关水龙头等造成 的异常水量发出预警提醒;智能床垫能分析心率、呼吸、 体动情况,家人可远程监测老人身体状态;床头、卫生间 安装的“一键呼”能及时帮助老人联系到紧急联系人。 这些智能设备的应用是智慧养老场景的生动展现。据《智 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2 年版)》显示,智 慧健康养老产品分为健康管理类、老年辅助器具类、养老 监护类、中医数字化类、适老化改造类等智能产品及家庭 服务机器人、场景化解决方案七大类。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分为智慧健康服务和智慧养老服务两大类,每一大类之下 又分为若干小类,各地积极推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及系 统也属于此列。2023 年 2 月,河南省新乡市 2022 年重点 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及智慧养 老服务应用平台建设”专场上介绍,新乡市级智慧养老服务 平台建成并试运营,入网老人信息约 99 万。有更多民政及 老干部工作部门利用本地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采取购买 服务方式引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 24 小时“一键式”贴 心服务,为老龄及困难老年人解决医疗护理、紧急救助、 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实际问题。 有技术精度,更要有人文温度前景广泛 智慧是手段,养老是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尽管智慧养老 受政策鼓励和大众看好,但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方 面需要改进,比较突出地体现为“三重三轻”,即重技术、轻 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场景。 对此,专家提醒,智慧养老要以老年人为本,真正为老年 人着想,避免盲目地炒概念、玩噱头、换花样。 “智慧养老是技术精度+人文温度。”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 院长、教授吴玉韶表示,科技推动新时代养老产业“弯道超 车”,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智慧养老产品设计不能太复杂, 技术层面更多是做减法,而人文关怀要做加法。一味技术 至上,可能导致“智慧不养老,养老不智慧”。此外,养老服 务的最大特征是以人为本,情感性、近身性是其基本特征, 再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代替情感需求,代替近身服务。“冷 冰的机器,是很难被老年人所接受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 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表示,只有有温度的智能产品,才能 成为智慧康养服务的最佳载体。就产业发展而言,应探索 更精细的服务、更人性化的技术,对接老年群体需求。 智慧养老要以需求引导供给,而需求体现在具体的吃、穿、 住、养、医、行、乐等生活场景中。吴玉韶指出,智慧养 老不是独立的养老模式,而应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 构养老模式高度融合,即智慧居家养老、智慧社区养老、 智慧机构养老。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可以嵌入任何一种传 统养老方式,融合度越高越有价值。2022 年 12 月,上海 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提出到 2025 年底,全市至少完成 100 家智慧养老院建设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智慧入住 管理、智慧餐饮管理、智慧健康管理、智慧生活照护、智 慧安全防护、智慧管理经营等。 让更多普通老百姓接受智慧养老 今年两会,代表纷纷呼吁,智慧与养老还需要深度融合, 要让更多老年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智慧养老,让更 多普通老百姓接受智慧养老。丰富产品形态、技术适老助 老、功能简易好用、完善配套服务成为呼吁的关键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董事长杨剑宇认为,智 慧养老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建设推进中还存在一些 问题:一是智慧养老产品供给不足,产品主要停留在居家 娱乐、可穿戴设备监测等初级应用,老年人急需的“互联网 +健康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新型产品仍待培育;二是 数字化服务水平尚需提高,养老照护监测、“机器换人”等一 批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养老大数据缺乏统一的分析处理, 行业标准存在较多空白;三是从事智慧养老服务的专业人 才仍较为匮乏。目前,全国智慧养老企业数量只有 1800 多 家,且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其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不 能满足智慧养老的服务要求。对此,杨剑宇建议,要从强 化产品供给、技术和数据赋能、产业培育等方面入手,进 一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智慧养老需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适老康养用品的品类有 4 万多个,但国 内的品类只有 3000 多个。”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 局主席周云杰建议,加快推动中国特色适老服务体系建设, 出台政策引导企业针对不同生活场景,开发适老化的家电 家具等日用产品、智能轮椅等辅助产品及老年益智类等休 闲陪护产品。周云杰介绍,海尔自 2006 年起开始探索智慧 家庭全场景解决方案,积极构建全屋居家适老生态体系, 推出了大字体、大按键的关爱系列洗衣机,可自动熄火的 防干烧燃气灶,能听懂老人方言和口音的 AI 语音智慧保鲜 冰箱等。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设立人工智 能关爱老龄社会研究专项,鼓励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老 年人群的安全守卫、家政护理、情感关怀,用智能化手段 防止出现意外安全事故,大力支持家庭护理机器人和陪伴 机器人研发,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幸福晚年。他还建议将 科技适老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理解力、记忆力衰退,在学习 使用常规数字产品时,会遇到使用障碍的问题,无法充分 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 协会监事长、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 建议,网络服务增加老年人模式,使用较大字号,排版尽 量简易,去掉广告和营销,方便老年人使用。
智慧养老奔向更美好生活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 发布于2023-04-23 由 养老人 于 2023-10-07 09:38:51上传分享